天津大学网站

王泽方

性别:

职称:教授

More>

教育经历

  • · 2008.8 - 2009.8

    VTT Technical Research Centre of Finland   - Protein Engineering   - Joint Ph. D

  • · 2005.9 - 2010.6

    Nankai University   - Microbiology   - Ph.D

工作经历

  • · 2010.9 - 2014.9

    School of Medicine → New York University 

研究方向

  • · 病原相关蛋白结构和功能

  • · 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

  • · 合成生物学

授课信息

社会兼职

  • · 天津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天津市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工作委员会委员。

个人简介

       王泽方教授于2010年获得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博士学位,博士在读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在芬兰VTT国家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中芬联合培养博士研究,2014年底在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后回国工作。现就职与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持参与973、国家自然基金、天津市重大创新项目、天津市自然基金和国家重点实验联合基金等多个项科研项目。已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search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并申请3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曾入选国家农业部青年人才计划,天津市131创新人才计划等。目前担任中国昆虫学会比较免疫与互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天津大学iGEM合成生物学国际大赛团队导师,担任十余国际期刊审稿人,多次应邀主持参与国内外会议和报告。

       课题组主要围绕能引发严重生态及生物安全的病原开展结构和功能、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开展研究,同时也开展新型高效干预合成生物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主要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1、重要病原相关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研究;2、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3生态及生物安全相关新型合成生物系统的理论设计和应用研究。近三年来,课题组在以上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其中包括首次揭示了在沃尔巴克菌(Wolbachia)感染昆虫过程中诱导胞质不相容现象(CI)发生和拯救现象的普适分子机制,为在分子水平上理解CI奠定基础,对利用Wolbachia和CI控制农业虫害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2021年发表在了PNAS杂志上;通过人工设计CI因子并调控它们间的相互作用,首次实现了人工干预的胞质不相容现象,对今后深入开发利用CI因子作为控制农业虫害的工具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研究成果2022年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首次描绘了精确的虫媒病毒拮抗蛋白GBP5激活变构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理解GBP蛋白家族在先天免疫中发挥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病虫害绿色防控在病毒控制层面提供了新的手段,研究成果2021发表在PNAS杂志上;开发了高效降解高结晶度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人工合成细胞,对实现严重生态污染物PET的工业化循环利用提供了有效工具,研究成果2022年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学术成果

论文成果

团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