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网站

刘丛强

职务:院长

性别:

职称:教授

More>

教育经历

  • · 1988.4 - 1991.3

    日本东京大学   - 分析化学和地球化学专业   - 博士

  • · 1982.3 - 1984.12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矿床地球化学   - 硕士

  • · 1978.3 - 1982.2

    南京大学   - 岩石矿物地球化学   - 学士

工作经历

  • · 2020.1- 至今

    地球系统科学学院 → 天津大学  → 院长 → 教授 

  • · 2015.4- 至今

    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 天津大学  → 院长 → 教授 

  • · 2013.2 - 2018.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副主任 

  • · 1999.1 - 2011.12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主任 → 研究员 

  • · 1998.7 - 2009.9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所长 → 研究员 

  • · 1997.7 - 1998.7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常务副所长 → 研究员 

  • · 1996.10 - 1997.6

    中科院地球科学研究中心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员 

  • · 1994.3 - 1996.10

    化学系 → 日本国立电气通信大学 → 副教授 

  • · 1991.4 - 1991.4

    理化学研究所 → 日本科学技术厅 → 基础科学特别研究员 

  • · 1987.5 - 1988.3

    理学部化学系 → 日本东京大学 → 客座研究员 

  • · 1986.5 - 1987.4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 → 访问学者 

  • · 1985.1 - 1986.4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

  • · 环境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与应用

  • · 地球关键带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 表层地球系统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授课信息

社会兼职

  • · 天津市科协副主席

  • · 《 Acta Geochemica》杂志主编

  •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名誉理事长

个人简介


刘丛强(Liu Cong-Qiang),著名地球化学家。贵州遵义人,1955年生,现任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会士,2017年入选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简历:      

1982年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毕业,1984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1986年起,留学日本期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获聘日本国立电气通信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96年全职回国,1997~2009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1999~2011年任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13~2018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2018年起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顾问委员会委员。2021年兼任天津市科协副主席。

获奖:

曾获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省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第一),贵州省最高科技奖“黔灵科技贡献奖”。2003年当选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2010年任荣誉理事长。

学术经历

在国内较早系统开展了固体-熔体-水体系、壳幔过程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作为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组织开展了“地质流体作用及其成矿效应研究”研究。在地质流体稀土元素分异理论、EM1富集地幔形成、地表流域水-粒相互作用机理、巨量黄土堆积与沙漠沉积物的成因关系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得到学术界广泛引用。2000年起,针对国家在西部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克服基础研究不足的现状,组建并培养了国内喀斯特研究领域高水平科研队伍,重点开展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多过程的系统综合研究。2007年,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我国第一个针对石漠化基础研究和治理的“973”计划项目。2008年承担了创新群体项目“西南喀斯特流域物质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环境效应”。自2012年开始推进我国地球关键带科学研究,2013年组织召开了国内首个地球关键带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组织实施了我国首批地球关键带研究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成立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观测站等教学科研平台,重视人才培养,强化队伍建设,推动了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发展。2023年起承担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结构、过程和生态功能“,对环渤海滨海地球系统开展系统研究。

      目前在研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结构、过程与生态服务(42293260),项目负责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滨海地球关键带结构、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 (42293262),2023.1-2027.12,负责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项项目,一带一路典型掉层地球系统动力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R2124001),2021.6-2026.5,负责人

  • 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项目,滨海湿地碳固存过程和稳定机制研究(CYZC202310),2024.1-2025.12,负责人

团队介绍:

地球关键带过程与生态功能研究导团队致力于表层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交叉创新研究,主要以我国典型地球关键带,尤其是滨海地球关键带、我国西南喀斯特地球关键带和青藏高原东缘地球关键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构造、气候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地球关键带结构和组成演化、关键带过程和生态功能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可持续利用地球关键带生态服务提供科学支撑。

招生信息:

招收直博生和硕士研究生6-8名,地球化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及相关交叉学科学科背景均可。欢迎联系:丁老师 (dinghu#tju.edu.cn)

学生培养:

团队立足表层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聚焦不同类型关键带结构及其演化、关键带过程及其功能变化、流域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相关前沿交叉研究领域,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素养和学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团队积极致力于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希望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拥有学问,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地思考人生,掌握人生的奥秘从而引领自己走向人生的卓越和创造;团队注重学生能具备执着探索和追求科学真理的实事求是、独立和思想自由和为创造新知识的科学献身精神的培养;团队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加强基础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提升自己多学科交叉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团队与多国知名科研机构在实验室资源共享、学术交流访问、联合培养等方面有长期合作关系。

团队培养的和正在就读的学生获批天津大学顶尖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培育项目、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等多项;获得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学术会议优秀汇报奖等奖励。

目前在读学生研究方向:

滨海河口关键带碳氮循环及生态环境效应

滨海平原河(湖)岸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效应

滨海城市河流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效应

滨海城市土壤物质循环及其效应

滨海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与人体健康

团簇同位素及其在地表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