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历
· 2005.9 - 2010.7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地球化学专业 - 博士
· 2001.9 - 2005.7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地质学 - 学士
工作经历
· 2019.12- 至今
地球系统科学学院(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 天津大学 → 副教授
· 2019.7 - 2019.12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副研究员
· 2016.1 - 2019.6
地理与地球科学系 →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 博士后副研究员
· 2014.1 - 2015.12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副研究员
· 2010.7 - 2014.12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
· 表生环境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土-沉积物-水-气界面多界面物质交换
· 稳定和放射性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和应用研究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甘肃武威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流域碳循环关键过程、土-沉积物-水-气多界面物质交换及原位监测、表生环境生源要素循环、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参加国际、国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
目前从事的研究:
1. 内陆水体水-气界面CO2交换速率、控制机理机制及建模 (面上项目)
2. 滨海地球关键带碳循环关键过程、控制机制及碳源汇效应 (重大项目)
3. 水盐结构影响下的陆地-滨海水生系统物质循环及其环境效应 (天津市科技局项目)
4. 滨海湿地碳汇增汇机理与示范 (基础研发计划专题)
近期较感兴趣的方向:
1. 潮沟系统碳循环:来源、过程与多界面(陆-水、水-气)通量 (利用水下CO2和CH4分析仪,结合YSI水质分析仪获取不同级别潮沟碳浓度和动态变化,结合高频采样和同位素组成分析等,探究潮沟碳动态变化规律,辩时碳来源、估算界面交换通量,评估潮沟系统净碳源汇效应,并建立模型,描述和预测其变化)
2. 滨海河流水盐梯度下碳变化及控制机理(利用走航设备高分辨率观测,结合不同时期(阶段)沿河水样和沉积物样品采集和多指标分析,探讨碳迁移转化过程及自然和人为控制机理,为滨海河流减排增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3. 城市水体碳代谢、通量 (基于周期性观测、采样和室内外控制实验,研究城市不同景观和结构水体的碳浓度、代谢过程和水-气界面交换通量,揭示结构影响城市水体碳循环的过程,为城市水生系同管理提供依据)
4. 湿地水体碳-氧耦合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利用O2、CO2、三维流速、营养物和、Chl-a、PAR等高频原位观测,探究湿地水生生态系统新陈代谢过程,评估其除氮、碳汇、产氧等效应)
5. 基于同位素(18O和17O)的水生系统新陈代谢速率表征技术
联系方式:
dinghu#tju.edu.cn
平台条件:
除学院公共技术平台外,所在研究团队拥有各类室内外采样、观测和分析仪器,如:柱状沉积物(重力和震动)采样器、背包式(汽油)土壤取样器、无人机取样设备、YSI等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多普勒声学流速仪(三维流速仪)、水下CO2和CH4气体高精度分析仪、便携式自动通量箱和CO2/CH4分析仪、沉积物微界面气体分析仪、多种野外长期观测设备(多功能浮台(YSI水质多参数、NO3、CDOC、PAR等)、土壤温湿度和CO2)等。
招生说明:
欢迎热爱自然科学(不要仅以拿文凭为目的)、乐于自由探索、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同学加入团队。
学术成果
论文成果
专利成果
团队
地球关键带过程与生态功能
地球关键带过程与生态功能研究导团队致力于表层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交叉创新研究,主要以我国典型地球关键带,尤其是滨海地球关键带、我国西南喀斯特地球关键带和青藏高原东缘地球关键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构造、气候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地球关键带结构和组成演化、关键带过程和生态功能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可持续利用地球关键带生态服务提供科学支撑。
团队介绍及招生需求:https://tj.teacher.360eol.com/teacherBasic/preview?teacherId=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