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历
· 2003.9 - 2007.6
南开大学 - 光电子技术科学 - 学士 - 大学本科,获学士学位
· 2007.9 - 2013.6
南开大学 - 光学 - 博士 - 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 2013.7 - 2015.7
现代光学研究所 → 南开大学 → 博士后
研究方向
· 开展了应用于核酸检测和分析、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高灵敏太赫兹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创新性引入纳米材料共振增强效应提升超表面传感灵敏度和准确率,实现了抗皮肤癌药物抑制效果和链置换扩增技术下microRNA的极微量快速检测,还设计了新型纳米复合材料,针对纳米药物治疗肿瘤渗透深度有限、治疗效果不佳问题,实现了对肿瘤的光热和微环境药物同时治疗方法。
· 针对临空高速飞行目标预警与对抗中的新型制导技术进行研究,解决了太赫兹波与高温高速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物理机理问题,提出了新型高机动目标快速探测技术途径,实现了等离子隐身目标的太赫兹主动成像探测,开展了太赫兹/红外复合制导技术研究。
· 针对目前高速无线通信所需太赫兹器件低效率、难调控、功能单一等问题,将新型二维、纳米等材料与超表面结合,研制了一系列多功能、可调控的太赫兹光子学器件,实现了频率、强度、相位等多维主动调控。
社会兼职
-
· 天津市激光学会理事
-
· 天津市光学学会理事
-
· 天津市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基础医学影像分会委员
个人简介
2007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合办光电子技术科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至2013年,硕博连读就读于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获光学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T-group研究组进行为期两年的公派联合培养访问学习;2013年-2015年,博士后工作于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2015年9月就职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现任讲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太赫兹技术及应用研究,包括新型片上太赫兹多功能器件、新型太赫兹雷达制导技术等。已主持科研项目7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级军口项目3项,横向项目3项;作为实际执行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军口重点基金项目1项;另作为骨干参与其他各级项目9项。先后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被SCI/EI收录论文31篇 ,包括Biomaterial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Carbon等一区文章5篇,二区6篇,高被引论文1篇,封面文章2篇,SCI他引240余次,单篇他引128次,h因子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