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经历
· 2007.7 - 2014.12
医学人文学院心理学教研室 → 天津医科大学 → 讲师
· 2015.4 - 2017.4
公共卫生学院 → 天津医科大学 → 博士后
· 2016.3 - 2017.3
行为科学与健康学系 → 伦敦大学学院(UCL) → 访问学者
· 2014.12 - 2021.9
精神卫生与心理学系 → 天津医科大学 → 副教授
· 2021.9- 至今
医学部应用心理研究所 → 天津大学  → 全职 → 英才副教授/特聘研究员
研究方向
· 生理心理学:社会关系对急性应激反应的影响。
· 健康心理学:社会隔离和孤独感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社会兼职
-
· 2025.8 - 2027.8
世界卫生组织(WHO)减少社会孤立和孤独干预指南制定专家组成员
-
· 2024.3-至今
世界卫生组织(WHO)社会联结咨询专家组成员
-
· 2022.3-至今
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
· 2022.6-至今
BMC Geriatrics期刊编委
个人简介
天津大学医学部应用心理研究所英才副教授,特聘研究员,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伦敦大学学院(UCL)访问学者。世界卫生组织(WHO)社会联结咨询专家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Psychological Medicine,Depression and Anxiety,Psychosomatic Medicine,Biological Psychology, Age and Ageing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总被引次数超2100次,谷歌学术H-index 24。担任BMC Geriatrics期刊(中科院二区)编委。Nature Human Behaviour,Nature Communications, 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Psychological Medicine,Health Psychology等期刊审稿人。
本人研究方向为健康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重点关注社会隔离(social isolation)和孤独感(loneliness)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反映了社会联结的缺陷,会增加身体(例如心血管疾病)和心理(例如抑郁症和自杀)健康问题的风险。为了应对孤独感和社会隔离造成的全球影响,世界卫生组织于2024年成立了社会联结咨询专家组(Technical Advisory Group on Social Connection,TAG-SC),本人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入选该专家组的成员(https://www.who.int/groups/technical-advisory-group-on-social-connection-(tag-sc)/members)。
我们课题组已通过一系列研究探讨了社会隔离和孤独感对中国人群认知功能、心理健康、躯体功能、睡眠质量以及死亡率的影响,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肯定。我们的研究方法包括人群研究和实验研究,技术手段包括神经生理、行为实验、生态瞬时评估和穿戴设备等。课题组目前重点关注社会联结对于自杀的影响,拟通过数字表型技术提高自杀的预测和干预。
课题组已经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中,每届都有同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SCI论文,已有多名同学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攻读博士。欢迎对健康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感兴趣,喜欢科研挑战的同学加入。
更多学术文章参见以下网址: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Yu-Bin-3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AQd91HUAAAAJ&hl=en
媒体报道:
英文媒体
l China Daily(中国日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507/07/WS686b2bd0a31000e9a573a83f.html
l EurekAlert!(美国科学促进会)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83276
l PsyPost(心理学专业网站)https://www.psypost.org/lonely-individuals-show-reduced-cardiovascular-adaptability-under-social-stress/
中文媒体
l 《南方周末》专访:https://www.infzm.com/wap/#/content/301772?from=card_uid3583730&rt=card&dh=1&rf=a5a0660bc4
l 《生命时报》专访:https://www.lifetimes.cn/article/4NsNspggyjU
l 《新华社》报道: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618687?docid=12618687&newstype=1001&d=135004d&channel=weixin
l 《光明日报》报道:https://app2.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0472d79e03f64c7c972d1e2b630eb816
联系方式:yubin@tju.edu.cn
学术成果
论文成果
-
[31]于斌, 刘惠军, & 乐国安. (2016). 工作记忆广度与自我损耗的关系. 心理与行为研究, 14(5), 577-583. (通讯作者,CSSCI)
-
[32]于斌, & 牛凯军. (2015). 膳食营养与抑郁症的关系. 心理科学进展, 23(12), 2107-2117. (第一作者,CSSCI)
-
[33]于斌, 乐国安, & 刘惠军. (2014). 工作记忆能力与自我调控. 心理科学进展, 22(005), 773-781. (通讯作者,CSSCI)
-
[34]于斌, 乐国安, & 刘惠军. (2013). 工作记忆广度与爱荷华赌博任务的关系. 心理与行为研究, 11(6), 721-727. (第一作者,CSSCI)
-
[35]于斌, 乐国安, & 刘惠军. (2013). 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21(7), 1272-1282. (第一作者,CSSCI)
-
[36]于斌, 王英, & 刘惠军. (2012). 医学新生应付方式及社交焦虑与心理健康关系. 中国公共卫生, 28(12), 1655-1656. (通讯作者,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
[37]于斌, & 刘惠军. (2011). 愤怒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中国公共卫生, 27(8), 1051-1053. (第一作者,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
[38]于斌, 李新旺, 王佳, 王磊, & 任丽敏. (2007). MK-801与环境线索交互作用对吗啡行为敏感化的影响. 心理学报, 39(6), 1048-1054. (第一作者,CSSCI)
-
[39]于斌, 李新旺, & 王佳. (2007). NMDA受体与成瘾药物行为敏化的关系. 中国药物依赖杂志, 16(6), 406-410. (第一作者)
-
[40]于斌, 王佳, & 李新旺. (2006). 应激诱发复吸的动物模型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 心理科学进展, 14(01), 99-104. (第一作者,CS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