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历
· 1996.9 - 2003.7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博士
· 1991.9 - 1994.7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硕士
· 1987.9 - 1991.7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 学士
工作经历
· 2019.8- 至今
天津大学 → 教授
· 2011.11 - 2019.6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研究员
· 2006.8 - 2011.1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研究员
· 2005.8 - 2006.8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副研究员
· 2003.7 - 2005.7
巴黎地球物理学院 → 博士后
· 1994.7 - 1996.8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研究实习员
研究方向
· 活动构造
· 地震地质和古地震
· 构造地貌学
社会兼职
-
· 《Geomorphology》副主编
-
·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Solid Earth》 副主编
-
· 《地震地质》副主编
-
· 中国地震学会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主任
-
· 中国第四纪研究学会构造与气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
-
· 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第10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
· 中国地质学会第40届理事会理事
-
· 中国地质学会大陆地壳与地幔研究分会委员
-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地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
-
· 中国地震预报评审委员会委员
-
· 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
· 天津市地震学会理事
-
·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 《Tectonophysic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中国地震》、《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地质通报》和《大地测量学与地球动力学》等学术期刊编委
-
· 2023 JGR Solid Earth Editor-in-Chief search committee
-
· 2021-2023 美国AGU年会组织委员会委员
-
· 天津大学女教授协会会长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会评专家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学科战略编写专家
-
· 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初选专家,遴选专家
-
· 2019年度、2016年度、2013年度、2009、200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初选专家
-
· 2016- 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委员会、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考试委员会委员
个人简介
刘 静,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2)。1991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1994 年获中国地震局地质所硕士学位, 2003 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质学博士,2003-2005 年法国地球物理研究院开展博士后工作。自1991 年以来一直从事活动构造、地震地质、古地震与构造地貌学研究。2016年以来任中国地震学会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学会构造与气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及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目前兼任《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Solid Earth》《Geomorphology》和《地震地质》期刊副主编,《Tectonophysic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中国地震》、《Earthqauke Research Advance》、《地质通报》、《大地测量学与地球动力学》《Geodesy and Geodynamics》等学术期刊编委。
以科学问题为导向,跨越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地震学和大地测量学等学科界线,以大量细致、艰苦的野外观测为基础,综合理论分析和模拟,在大型活动构造带的古地震和现代地震活动性、强震机理以及青藏高原构造地貌演化等方面开展系统性研究。揭示大地震发生机理,量化活动断裂第四纪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岩石圈与地表过程的耦合及其灾害效应,阐释百万年-人类活动时间尺度构造-侵蚀-气候共同塑造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的过程。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SCI引用7400余次。突出贡献是对活动断裂古地震错动历史的精细研究,突破了常规的古地震研究方法,探索出的三维探槽技术有效且精确地揭露了高分辨率古地震错动变形样式,重建古地震同震位移的长序列,引领中国古地震学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国际同行并行。
学术成果
论文成果
-
[31]刘静*,徐晶,偶奇等,2023.关于1920年海原大地震震级高估的讨论[J].地震学报, 45(04):579-596.
-
[33]林旭, 刘静*,刘海金.黄河形成于何时?[J/OL].地球科学:1-42 doi:10.3799/dqkx.2023.124
-
[35]高云鹏#,刘静*,韩龙飞,邵延秀,姚文倩,徐晶,胡贵明,王子君,王文鑫,秦可心.2023.古地震事件震级或强度大小限定的讨论,地质力学学报
-
[36]王博, 崔凤珍, 刘静*, 周永胜, 徐胜 等, 2023, 玛多Ms7.4地震断层土壤气特征与地表破裂的相关性. 地震地质, 45(3).
-
[37]邢宇堃#, 刘静*, 王伟, 张金玉, 李金阳 等, 2023, 青藏高原周缘的河流纵剖面特征及其对构造地貌演化的启示. 地质通报, 42(1): 107-121.
-
[45]刘静, 袁兆德, 徐岳仁, 邵延秀, 王鹏, 徐晶, 林舟, 韩龙飞, 2021. 古地震学: 活动断裂强震复发规律的研究, 地学前缘
-
[47]刘静, 纪晨, 张金玉, 张培震, 曾令森, 李占飞, 王伟, 2015,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w7.8地震的孕震构造背景和特征, 科学通报, 60(27): 2640-2655.
-
[48]刘静, 陈涛, 张培震, 张会平, 郑文俊, 任治坤, 梁诗明, 盛传贞, 甘卫军, 2013, 机载激光雷达扫描揭示海原断裂带微地貌的精细结构, 科学通报, 58(1): 41-45.
-
[49]刘静, 孙杰, 张智慧, 文力, 邢秀臣, 胡古月, 许强, 2010, 汶川地震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虹口乡段精细填图、位移特征和地震构造分析, 第四纪研究, 30(1):1-29.
-
[51]刘静, 曾令森, 2009, 浅表地质作用与环境效应, 《21世纪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报告》,74-76. 552pp.
-
[52]刘静, 徐锡伟, 李岩峰, 冉勇康, 2007, 以海原断裂甘肃老虎山段为例浅析走滑断裂古地震记录的完整性—兼论古地震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地质通报, 26(6): 650-660.
-
[54]刘静, 汪良谋, 1996, 关于地震破裂参数和震级的经验统计关系式的讨论, 地震地质, 18: 225-236.
-
[55]刘静, 汪良谋, 1996, 运用活断层资料评价山西汾渭地震带的中长期地震危险性, 地震学报, 18:427-436.
-
[71]林旭,李玲玲,刘静,吴中海等.长江早更新世向江汉盆地输送碎屑物质:来自碎屑锆石 U-Pb 年龄的约束[J/OL].地球科学:1-22. doi:10.3799/dqkx.2022.018
-
[72]秦可心#,胡贵明,刘静,沈续文,高云鹏,王文鑫. 2023. 方解石热释光定年技术的发展历史与展望[J]. 地震地质.
-
[86]林旭, 刘静, 吴中海, 李长安, 刘海金, 2020. 渤海钻孔物源示踪和河流沉积物扩散研究: 碎屑锆石U-Pb 年龄和磷灰石原位地球化学元素双重约束, 地质力学学报
-
[87]林旭, 刘静, 吴中海, 刘维明, 李长安, 李志文, 王世梅, 刘海金, 陈济鑫, 2020. 末次冰期山东黄土物源研究:来自碎屑锆石 U-Pb 年龄的约束, 地球科学
-
[88]唐茂云, 刘静, 李翠平, 2020, 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古高度演变过程及动力学约束:来自古高度研究的回顾, 地震地质
-
[97]王鹏,刘小利,刘静,邵延秀,韩龙飞, 2020,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地质科学, 55(1): 1-15.
-
[98]邵延秀, 袁道阳, 刘静, Jerome Van der Woerd 等, 2020. 阿尔金断裂中段南月牙山古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构造意义, 地震地质, 42(2): 435-454.
-
[99]袁兆德, 刘静, 王伟, 邵延秀, 李占飞, 李志刚, 2020. 阿尔金断裂索尔库里段铜矿探槽长序列古地震记录. 地质通报, 39(2-3):147-163.
-
[100]林旭, 刘静, 吴中海, 王世梅, 等, 2020. 中国北部陆架海碎屑锆石U-Pb年龄和钾长石主微量元素物源示踪研究, 地质学报, 94(10):3024-303.
-
[102]葛玉魁#,刘静,张金玉,李亚林, 2019, 日喀则弧前盆地的埋藏和剥蚀历史—来自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地震地质,41(2): 447-466.
-
[103]林旭,刘静,2019, 江汉和洞庭盆地与周缘造山带盆山耦合研究进展,地震地质, 41(2): 499-520.
-
[105]徐心悦#, 袁兆德, 邵延秀,刘静,姚文倩,李文巧,韩龙飞, 2019, 探槽古地震事件识别标志及其定量化—以活动走滑断裂为例,地质通报, 38(6):977-992.
-
[118]张金玉, 刘静, 王伟, 唐茂云, 李占飞, 2018, 活动造山带地区河流阶地与下切速率及其时空分布样式, 第四纪研究, 38(1): 204-219.
-
[119]张金玉, 刘静, 王恒, 石许华, 姚文倩, 徐晶, 徐心悦, 2018, 基岩断面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定年:重建正断层古地震序列, 地震地质, 40(5): 1149-1169.
-
[121]王鹏#, 刘静, 张智慧, 李志刚, 张金玉, 王伟, 邢秀臣, 2018, 隐伏断层在强震砂土液化中的作用—以2008年汶川Mw 7.9地震为例, 地质通报, 37(5): 747-758.
-
[132]林旭, 刘静, 彭保发, 李长安, 吴泉源, 2017, 青藏高原周围河流基岩和碎屑矿物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进展, 地震地质, 39(6): 1091-1110.
-
[138]邵延秀#, 刘静, Yann Klinger, 谢克家, 袁道阳, 雷中生, 2016, 海原断裂干盐池探槽揭示非特征性古地震序列, 地质通报, 35(5):711-726.
-
[139]李志刚#, 刘静, 贾东, 孙闯, 王伟, 姚文倩, 2016, 晚上新世龙门山南段斜向逆冲作用和区域应力场转换, 地质通报, 35(11):1829-1844.
-
[140]袁兆德#, 刘静, 李占飞, 邵延秀, 李志刚, 王鹏, 王伟, 姚文倩, 2016, 走滑断裂古地震探槽选址范例,地质通报, 35(11):1807-1828.
-
[146]肖萍#, 刘静, 王伟, 钟宁, 曾令森, Raphael Pik, 谢克家, 2015, 藏东南缘芒康地区河流地貌演化的磷灰石U-Th/He记录, 第四纪研究, 35(2): 433-444.
-
[147]唐茂云#, 刘静, 邵延秀, 王鹏, 袁兆德, 2015, 中小震级事件产生地表破裂的震例分析, 地震地质, 37(4): 1193-1214.
-
[154]王鹏#, 刘静, 2014, 断层横向构造在逆冲型地震破裂中的作用——以汶川地震小鱼洞断层为例, 地球物理学报, 57(10): 3296-3307, doi:10.6038/cjg20141017.
-
[156]王鹏#, 刘静, 孙杰, 张智慧, 许强, 文力, 孟庆岭, 2013, 2008年汶川大地震小鱼洞地表破裂带精细填图, 地质通报, 32(4): 538-562.
-
[157]王伟#, 曾令森, 刘静, 高利娥, 肖萍, 2013, 西藏措勤晚白垩世英安岩的厘定与地球化学特征, 地质科学, 48(2): 484-500.
-
[160]文力#, 刘静, Mike Oskin, 曾令森, 王伟, 2012, 活动构造对高原边界侵蚀速率空间分布的控制作用:—以龙门山地区为例, 第四纪研究, 32(5): 968-985.
-
[165]于俊杰#, 曾令森, 刘静, 高利娥, 谢克家, 2011, 藏南定结地区早中新世地壳深熔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岩石学报, 27(7): 1961-1972 .
-
[166]苏哲, 刘静, 张鲁新, 王二七, 2011, 频谱分析法在反演造山带地形高差演化中的应用, 地质科学, 46(03): 743-762.
-
[167]谢克家#, 曾令森, 刘静, 高利娥, 胡古月, 2011, 藏南桑桑地区林子宗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时限, 地质通报, 30(9): 1339-1352.
-
[170]谢克家#, 曾令森, 刘静, 高利娥, 2010, 西藏南部晚始新世打拉埃达克质花岗岩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岩石学报, 26(4): 1016-1026.
-
[175]孙杰#, 刘静, 仲振维, 2009, 青藏高原河流地貌定量研究的基础—SRTM3空白数据填充方法剖析及质量评价, 地质通报, 28(6): 726-737.
-
[176]曾令森, 刘静, 高利娥, 陈方远, 谢克家, 2009,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早中生代高压变质作用及大地构造意义, 地学前缘, 16(2): 140-15
-
[177]曾令森, 刘静, 高利娥, 谢克家, 文力, 2009, 藏南也拉香波穹隆早渐新世地壳深熔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科学通报, 54(3): 373 –381.
-
[178]许强, 丁林, 张利云, 杨迪, 蔡福龙, 来庆洲, 刘静, 史仁灯, 2009, 青藏高原现代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古高度重建意义, 科学通报, 54(15): 2160-2168.
-
[183]张智慧#, 刘静, 易长荣, 2008, GAMIT/GLOBK安装中的问题及利用其生成GPS测站时间序列的实践, 测绘科学, 2008年增刊: 170-175.
-
[185]曾令森, 陈晶, 陈振宇, 刘静, 梁凤华, 高利娥, 2007, 山东石岛花岗岩复合岩体的侵位深度与苏鲁超高压变质岩的快速折返机制及动力学效应, 岩石学报, 23(12): 3171-3179.
-
[186]曾令森, 刘静, Saleeby J, 2006, 大型花岗岩基形成和演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滴水构造、钾质火山作用与地表地质过程, 地质通报, 25(11): 1257-1273.
-
[188]汪良谋, 张立人, 刘静等, 1997, 《中国大陆2005年前强震危险性确定性预测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 205-215.
奖励与荣誉
团队
相册

